骨修復是最復雜的生物學過程之一,其中包括細胞增殖、分化和組織形態變化等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相互重疊的階段:炎癥反應、血管生成和骨重塑。整個骨修復周期通常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同時伴隨著植入物的降解,最終實現新生骨的正常形態和生物功能性。在臨床上,醫生需要對骨修復患者的每個階段進行及時診斷和醫療干預,才能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然而,超聲、CT、MRI和PET成像等傳統醫學檢測方法難以實時報告骨修復的整個進程,并且存在放射性等限制。因此,能夠原位監測骨修復過程中的炎癥反應、血管生成和植入物降解對于基礎醫學研究和臨床轉化具有重要意義。
團隊提出了一種基于3D打印生物活性玻璃支架的集成活體熒光成像策略:選用具有優異生物相容性的生物活性玻璃(BG)作為支架的基質材料,以具有近紅外二區發光性質的稀土納米顆粒(ErNPs)作為發光核,通過3D打印技術制備得到ErBG支架,并在支架表面修飾HClO響應的熒光染料(IR808)作為響應基團,最終構建得到了近紅外二區比率熒光生物支架(ErBG@IR808)。將支架植入到小鼠顱骨缺損模型,可以實現原位監測骨修復過程中的早期炎癥反應、血管生成和植入物降解情況。未來,這種集成的近紅外二區熒光成像策略還可以進一步拓展到原位監測血管、神經等組織工程的進程,以及可植入醫療器械與宿主的免疫反應等過程。
圖1.構建近紅外二區比率熒光生物支架用于原位監測骨修復過程示意圖。
參考文獻:
Peng Pei#, Hongxing Hu#, Ying Chen#, Shangfeng Wang, Jing Chen, Jiang Ming, Yiwei Yang, Caixia Sun, Shichang Zhao*and Fan Zhang*.NIR-II Ratiometric Lanthanide-Dye Hybrid Nanoprobes Doped Bioscaffolds for In Situ Bone Repair Monitoring. Nano Lett., 2022, 2, 783–791.